學寶教育旗下公務員考試網站
網站地圖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主頁  >> 申論資料  >> 申論范文   
申論范文
申論熱點范文:公民素質與公共精神
http://wbuztre.cn       2012-12-24      來源:山東公務員考試網
【字體: 】              
  【背景鏈接】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2012年9月11日,上海社科院國民精神與素質研究中心主任孫抱宏指出,中國國民素質發(fā)展并不平衡,公共意識和公共理性缺失顯著。而近期發(fā)生的一系列的公交掌摑事件和飛機上斗毆事件正是典型的個人事件演變?yōu)楣彩录?,當事人置公共安全于不顧,大打出手,無不反映出來自私、冷漠,素質低下和當下國民公共意識和公共理性的缺失。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表現在國民素質、文化發(fā)展和道德情操上。

  ——溫家寶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

  ——溫家寶

  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化素質的形成,要依靠文化建設過程中各種文化傳承、各種文化環(huán)境、各種文化活動,各種文化實踐,潛移默化地形成道德修養(yǎng)。

  ——柳斌杰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內涵]

  所謂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個人狹隘眼界和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關懷公共事務、事業(yè)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為態(tài)度。公共精神是現代社會對公民提出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公共精神作為公民美德,本質上是公民的公共責任意識在行為和性格上的體現。公民的公共責任體現在公民與國家、政府、公共事務、公共事業(yè)、公民社會以及與其他公民的關系之中。以公共責任意識為實質內容的公共精神有著豐富的社會內涵:

  首先,它體現為公民尊重國家法度和政府行政并與政府合作的精神態(tài)度,其中包括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管理與合理監(jiān)督政府行政的精神態(tài)度。

  其次,它體現為公民自覺關懷與維護公共安全、公共衛(wèi)生、公共環(huán)境、公共資源、公共財物等公共利益的態(tài)度與情懷。

  其三,它體現為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與他人平等相處、合作共事的精神氣度和行為取向。

  這三者都源于公民對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質及其責任和價值訴求的體認、理解、認同與把握,是公民通過學習修養(yǎng)和自治實踐獲得“公共性”本質的道德表現。

  [公民公共精神的要素]

  主體意識,明確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公民,而不是一臣民;是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體,而不是無足輕重的客體;

  權利意識,意識到自己有各種權利,在法定范圍內主動追求和行使自己的權利,勇敢地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但不可盲目主張權利和濫用權利;

  參與意識,意識到公民的本質在于參與,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政治生活既是自己的權利,也是自己的義務。

  平等意識,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平等義務。沒有任何理由享有特權,更不能利用自己職位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中謀取私利。

  寬容態(tài)度,承認別人有權利作出與自己不同的選擇,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與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給予必要的理解。

  法治觀念,意識到法治優(yōu)于人治,尊重和遵守經由合法程序制定的的法律規(guī)則,按法定界限和程序行使權利,抵制監(jiān)督一切違法行為。

  責任觀念,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社會和國家負有公民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要承擔義務;另一方面,不逃避和推卸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

  理性精神,理性是針對非理性和超理性的。即公民在利益平衡和價值選擇以及重大事件面前,能從實際出發(fā),不被個人情緒和偏見左右。

  [原因分析]

  日常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是社會急劇變化的轉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而之所以出現上述種種問題,主要原因至少有兩個:一是信任機制的普遍缺失,讓公眾不敢輕易釋放人性中的善;另一個是因為缺乏制度化的參與途徑,公民時常會覺得自己只是公共事務的“局外人”。這些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也是對公共精神的抑制甚至扼殺。

  而公民與公民之間在公共生活領域的彼此尊重、友愛、支持、信任與合作,是現代社會發(fā)育成熟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內涵。這一公民社會視閾中的公民和諧關系的建立與維系,顯然也是以公民公共精神為重要支撐的。公民公共精神是公民之間彼此消除隔膜與敵意、克服偏見與分歧、走向協同與融洽的德性支持力量,更是公民之間建立尊重、友愛、支持與信任關系并采取集體行動的主體道德基礎。發(fā)育成熟的和諧公民社會是由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通過各種組織形式和集體活動組成的。缺乏公共精神的個人,不僅難以與他人走近、共處、協商與融洽,而且難以融入公共組織和公共生活之中。因此,構建和諧的公民社會不能沒有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撐與支持。

  二、提升國民素質與公民公共精神的有效措施

  [措施]

  正如列寧所說,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且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這里所說的“一切”可以理解為民眾完整的公民公共意識。只有抓住公民公共意識這一本質,社會大眾才能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徹底發(fā)揮出來,才能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大潮中。目前,我國公民的公共精神的培養(yǎng)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培育公共精神要與精神文明建設同建同構。培育公共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成員自覺發(fā)揚公共精神,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實行“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則,是一個社會進步和成熟的標志;而引導公民為優(yōu)化公共環(huán)境作出自己的努力,養(yǎng)成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道德品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化,并且易于在行為上規(guī)范化。

  第二,培育公共精神必須與優(yōu)化公共環(huán)境緊密結合。公共生活是展示公共精神的舞臺,秩序優(yōu)良的社會公共生活為公共精神的確立和實踐提供了物質載體,社會公共生活的發(fā)育與成長狀態(tài),決定了公共精神的發(fā)育與生長的狀態(tài),因此要大力進行公共環(huán)境的建設。

  第三,培育公共精神要發(fā)揮公務員的公共精神的表率作用。公務員作為政府行為的具體執(zhí)行者、政府理念的傳達者以及公共意志的體現者,必須具有強烈的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現代化所涵蓋的民主觀念、公正理念、契約精神、責任意識、公共服務精神以及和諧、科學的行政理念等公共精神既是公共行政現代化本身,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骨骼和價值引擎,要通過公務員的良好行為帶動全社會公共精神的培育。


互動消息